中国网3月7日讯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计委应急办主任许树强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材料中建议提升全民生存性素养,推进突发事件中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训练。
我国地震、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对公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时间段,事件受影响人群可以依赖的主要是自己所拥有的生存知识经验和技能,换句话说只能依赖自身的生存性素养。
生存性素养是人时刻准备着应付最坏的情形,应对各种情形的意识以及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用以保存生命的技巧或能力。对于应对突发事件来说,每个人的生存性素养就体现在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涉及到个人生命安全保障问题。
以我国经常发生的地震灾害为例,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内,自救、互救是最重要的。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民众能够提高自己的自救、互救能力,可以把伤亡降到最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从废墟中生还的8.4万多人有很大一部分是自救、互救的结果。因此,加强公众的安全防灾和自救互救教育和训练,使每个人懂得一些安全防护和自救互救知识及规律,掌握必要的应急避难和应急救助技能,在突发事件到来时能够临危应变、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十分重要和必要。
作为灾害频发国家,日本提倡生存性素养教育和自救互救的理念。日本人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安全救护知识,从小就接受应急训练,自救、互救能力很强。当地震发生后,民众首先采取自救互救措施,在最佳救援时间内挽救更多生命。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八成获救者是被家人或邻居从倒塌的建筑物下面救出的。
自救包括平时做好应对灾害的准备,以及在灾害发生时有效地保护自己。一些看似平常和琐碎的细节,在地震发生时却能够大大减少人员受伤的几率。如注意房间内家具的摆放位置以及采取必要的固定措施,在窗户玻璃上贴一层防止破裂后飞散的塑料膜,楼道和紧急出口附近不摆放杂物。日本的家庭大多备有一个防灾背包,其中存放着食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手电、收音机、急救包等防灾用品。学校孩子们的椅子坐垫在地震时取下来戴在头上就成了防护头盔。互救则是指邻近区域内的民众自发地组织救援活动。大规模地震发生后,由于通信中断,交通受阻,政府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援,此时在地震中成功自救的居民则应该迅速投入当地的救援活动。
为提升我国全民生存性素养,提升公众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能力,借鉴国际上的有益实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许树强委员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是加大媒体宣传教育力度。在电视、网络上播放生存性素养宣传的公益广告,提升全社会的广泛认知和积极参与。当前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既要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传统媒体,也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体的作用,制作通俗易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灾害事件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宣传品进行普及推广。
二是发挥专业组织机构的作用。鼓励各地、各部门将各类灾害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并设计、建设面向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体验馆,通过各类突发事件模拟仿真设施、应急装备模拟操作设施、应急自救互救技能演示和训练设施,对公众进行教育、培训和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依托“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加强应急知识宣教。
三是深入基层开展普及活动。积极推进生存性素养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自救互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的活动,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通过开讲座、设宣传栏、举办演练等各种活动形式,使更多的人掌握最基本的自救互救和应急救援知识技能,并在城市社区家庭逐步推广应急自救包和应急生活包。
四是从少年儿童抓起,逐步提升全民生存性素养。组织编写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应急自救互救教材和实践活动,在幼儿园和大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从娃娃抓起,提高少年儿童生存性素养水平,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应急避险能力。少年儿童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并且能“小手拉大手”,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家庭成员和身边的人,促进家庭和社区生存性素养的提升。而且着眼于加强少年儿童的生存性素养的提升,经过五十年左右的时间,接受过应急知识技能教育的少年儿童会逐步成长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从而可以实现全年龄段社会人群生存性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