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6日
协会活动协会活动

地震救援时 医生要做哪些事

   来源: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发布时间:2014-08-18     分享:

前几天,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第一时间参与救援的医务人员很多是当地基层医生。当地震来临时,我们需要知道——

地震救援时 医生要做哪些事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宗浩

 

  地震伤员有特点

  地震灾害损伤是以外伤及挤压伤为主。地震引起房屋倒塌,伤者多为直接砸、压、埋造成的机械力学损伤,在山区还易受崩落的山石、土块、树木等致伤。机械损伤中,骨折占首位,其次是软组织损伤、挤压综合征、内脏和其他损伤。头面部颅脑伤是震伤中死亡率最高的。骨折伤中约有1/4脊柱骨折。

  在近日由中国科协举办的医学救援学术沙龙上,专家们对一些医学救援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通常讲的地震救援中要抓紧“黄金72小时”,是指地震发生的三昼夜内要争分夺秒地搜寻伤员,及时进行医疗救治,救治成功率较高。一般土木结构的房屋,经过72小时,基本上都能搜寻出被压埋的人,而建筑质量好、结构复杂的房屋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

  迅速做好检伤分类

  地震将产生大批伤员,在分秒必争的形势下,科学合理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救助伤员,检伤分类是关键。基层医务人员可以让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如护士长负责检验伤情,并将伤员分为红、黄、绿、黑四类。红色代表伤势非常严重,有生命危险,对这类伤员应该立即抢救。黄色代表伤势较重,但没有生命危险,可以稍后再处理。绿色代表伤势较轻,可等待转运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再处理。黑色代表已死亡,无须再处理。检伤分类是现代急救中特别重要的步骤,可在短时间内使急救队伍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救援效率。

  谨慎搬运伤员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脊柱骨折在地震中十分常见,在现场又难以确诊,很多伤员因为现场抢救时的种种不当造成截瘫。截瘫会给伤者个人带来终生不幸,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搬运伤员时一定要用硬质担架,使用颈托等。在条件不具备时,可用门板、木板或桌子搬运,切忌扶着伤员走或用“1人抬手1人抬脚”的搬运方式,严禁用软担架。另外,在运输伤员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其进行严密观察,以便随时监测其伤情变化。对已经发生截瘫的患者要注意经常翻转其身体,避免褥疮等发生。对于因开放性损伤造成内脏脱出的患者,切忌立即还纳。

  注意厌氧菌感染

  因为浅层泥土中细菌较多,地震导致的开放性伤口也较多,因此伤员易发生厌氧菌感染。这与平时医院中常见的感染不同,在地震后2天~3天,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患者往往较多。这类病例在平时临床中并不常见,因此,医务人员应该特别注意对这两类特殊感染的处理。对于开放性损伤在清洗、消毒伤口后不要立即包扎,以避免厌氧菌感染发生。

  正确处理挤压伤

  地震后,若伤员被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其大腿、臀部等肌肉丰满的地方容易发生挤压伤,表现为肌肉缺血坏死、肢体肿胀,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致命。对于这类伤员,应该立即解除压迫,不要抬高患肢,避免患者活动,即使是能够行走的患者也应该限制其活动。对患处肌肉不能进行热敷、按摩,也禁用加压包扎,以避免加重肢体的缺氧。还可以给患者饮用少量碱性液体。

  实行安全救援

  医务人员是急救工作中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安全对整个救援工作有重要意义,因此,医务人员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急救中应提倡的不是奋不顾身,而是自我保护,急救人员应先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才有能力去抢救别人。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救援脱险知识以外,参与急救的医务人员应该注意团队合作,服从统一领导,在有经验的人员指导下实施救援。急救人员也应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灾难,要记住自己并非孤立地实施援救。

  加强对儿童的保护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在抢救儿童伤员时需注意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怀。对儿童伤员应以安抚为主,避免让其接触刺激性的场面,有条件时应开辟专门的场所,让专门的人员照顾儿童伤员。

  做好预防工作

  要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保护水源,提前做好充足的卫生防疫和次生灾害预防工作。首先要分阶段、分层次重点抓好预防控制霍乱、伤寒、痢疾、甲肝、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重点传染病的流行和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把各种疫情扑灭在暴发、流行之前。

  同时,一旦遭受灾难导致水、电缺乏,垃圾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公共卫生问题,要对饮用水卫生处置、食品卫生、环境消毒与杀虫、尸体及放置环境的卫生处置、临时住所的卫生等作出明确的要求。

  此外,不能忽视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包括地面开裂、楼房坍塌。次生灾害是指地震破坏间接引发的火灾、水灾等。若灾区为山区,还要注意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坝垮塌等产生的次生灾害。

 

 

 

摘自《健康报》8月16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