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6日
协会活动协会活动

直面灾害 医学救援在走向成熟

   来源: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发布时间:2014-08-13     分享:

直面灾害 医学救援在走向成熟

                    ——“8.03”云南鲁甸地震

李宗浩

 

 

2014年8月10日上午10时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员工与部分伤员为地震遇难同胞默哀

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作组在“方舱”前指导工作。应急办副主任王文杰(左)、医政医管局副局长赵明钢(中)、重庆市卫生局副局长刘克佳(右)

鲁甸地震指挥部医疗救治防疫组讨论工作。云南省卫生厅徐和平副厅长(右上一)、昭通市杨桂红副市长(右上二)、云南省疾控中心陆林副主任(右上三)、委疾控局夏刚副局长(右下二)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刘开贵主任与李宗浩教授为鲁甸县龙头山84岁村民刘兴荣会诊

国家卫计委工作组与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专家研究危重病人的处置。国家卫计委应急办杨锋处长(二排左一)、李宗浩教授(二排左二)、应急办王文杰副主任(二排左三)、陈香美院士(二排右一)

 

 

 

    2014年8月10日上午10时,云南各族人民为“8.03”昭通鲁甸地震遇难同胞致哀。我在离地震灾区最近、接收危重伤员最多的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同事们以及部分伤员在全省防空警报鸣响,汽车、火车、船舶鸣笛声中,低头默哀三分钟。

    沉重的压抑在心头的防空警报声,将我们带进了那场突如其来虽不算很高的6.5级但震源深度仅离地面12千米、烈度大、震中又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地震的惨烈场景。

    此次地震,无情地压埋了六百余名鲜活的生命。我们的国家、政府和人民,竭尽全力救援,医务卫生人员用“关爱生命、科学救援”的理念、专业、技能,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组织、指挥、协调、合作开展救援。被喻为21世纪新的“挽救生命、检伤分类、创伤救护、医疗运输”现场急救的“四大技术”,又融进了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和医学科学的最新进展,发挥了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

    2003年“非典”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国家卫生部率先在全国各部委省市之先于2004年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地方卫生厅局相继成立应急办,这样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为救治与预防的应急体系构筑了框架。十年来的实践运行,面对自然的、人为的、技术的“天灾人祸”,面对不同的群体伤亡事件,现场组织指挥、检伤分类、一线抢救、途中转运、医院救治、疫病预防等,涉及到社会众多组织不同学科医院内外、临床、康复、预防,逐步形成了这一新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我们认为,重大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因为此类事件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对正常社会秩序、公众心理和现场的破坏,只有政府的有效组织,军地通力合作,多方的参与,方能在最短时限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广大医务卫生管理人员和专家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卫生医疗的应急体系,从国家到省市的卫生计生委,已基本建成的国家级、省级的卫生应急、医学救援队伍,较合理遍及全国各处。我国幅员辽阔,灾害频发,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当地政府主导下的救灾,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医学救援才能在现场很好发挥作用。

    鲁甸地震,云南的医务卫生人员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不仅在现场组织指挥,而且对伤病员抢救、转运直至送到医院全过程救治都有统一部署。此次地震的危重伤病员,基本上都在昭通市范围内的医院救治,少数转至省会城市治疗,发挥了地方的医疗力量,效果很好。而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卫生计生委派出工作组指导救援,并且针对地震伤情特点请有经验的危重病、创伤专家到灾区进行技术支持和参与手术、会诊等医学实践。而当“72小时黄金救命时间”还未过去,就已经部署了卫生防疫工作,云南省派出了强有力的公共卫生专家和卫生防疫队伍,现在已经全面拉开了灾区卫生应急的第二个战役,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我们看到鲁甸地震救援中,在这丛山峻岭,道路险阻,余震不断,条件艰难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建筑等部门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排除险情,奋勇作战,打通生命救援的通道,积极处置地震的衍生灾害,使灾害救援顺利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产事故灾难频发,当今国际反恐形势也很严峻,新发生的传染病疫情不容小视。但我们敢于直面灾害的挑战,发挥救死扶伤的人道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医学救援能力,逐步形成救援医学的理论,将灾害对生命健康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协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