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3日
协会活动协会活动

“保护城市社区公众生命健康的医学救援的‘第三支力量’与志愿者队伍”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杭召开

   来源: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发布时间:2014-07-30     分享:

中国科协第87期“保护城市社区公众生命健康的医学救援的‘第三支力量’与志愿者队伍”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杭召开

 

沙龙现场

全国急救灾害医学首席传播专家李宗浩教授作题为《第三支力量与志愿者队伍》的主题报告

徐州医学院吴永平教授和海军总医院钱阳明教授在发言

 

 

    2014年7月26日至7月27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承办的第87期“保护城市社区公众生命健康的医学救援的‘第三支力量’与志愿者队伍”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杭州举行。来自医学院校、医院、急救中心、军队武警、机场铁路、社区厂矿、红十字会等近22家单位,从事急救医学的老、中、青三代的专家学者。全国救援医学行业各个领域的专家四十余人围绕这个主题,对我国现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常态下和灾害事件的救援,以及对“第一目击者”即“志愿者”进行规范、权威的普及培训等问题,展开学术讨论。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首席急救专家李宗浩教授作为领衔科学家主持了本次学术沙龙。

    代表主办方的参会人员有中国科协学会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处长杨书宣,调宣处处长金光伟。

    沙龙首先由李宗浩教授作了题为《第三支力量与志愿者队伍》的主题发言。他在阐述了欧美发达国家通行的现代医疗急救服务的EMS体制及急救服务、中国院外急救的现状基础上,提出学习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享用人类文明成果并丰富成果,结合国情,在我国现代社会社区面对常态的急救体系和应对突发灾害时,最佳的医学救援组织和有效的运作是医学救援即“第三支力量”。这三支力量是警察、消防及急救。目前的情况是,我们重视警察的治安、消防的救灾,但对医学救援即“急救”在现场的“救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

    为此,专家们对此作了充分讨论。一致认为,急救要冲出医院围墙,立足现场,应对社区常态的危重病人的处置,也要应对突发灾害事件在现场的处置、运转。

    沙龙另一个重要议题是“志愿者”队伍的规范教育培训与实践操作。对医学救援专业的创新型研究,公众的科学传播。专家们作了一系列讨论。

    近些年来,“志愿者”这一名词不仅映入公众眼帘,更是在发生重大灾害时的一支重要的救援力量。在充分肯定“志愿者”在现代文明社会发挥救援作用的同时,对其在救援中急需改进的地方提出了见解。专家们认为,志愿者三姓,姓法、姓情、姓科。即要懂法、重情、进行科学救援。

    第三个议题主要提出医学救援具体可行的方案与实施,遴选一些专业机构和科普社区,从而为最大限度地提升救援能力,保护公众健康提供试点逐步推广。

    沙龙对规范的现代急救教育培训提出了有创新的见解。20世纪80年代负有“麻醉医学”声望的徐州医学院,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跨出了学校大门,走出了科学殿堂,医学院、附院走上社会,走到社区,走进现场,开创了“救援医学”专业。面对常态下的各种危重急症、灾害时的群体伤害,建立了救援医学研究所,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救援医学人才。现正设立救援医学硕士点。

    最后,李宗浩教授汇集了科学家的发言、交流作了学术总结。他指出,此次讨论是一种急救理念的创新,是一种实践的尝试,也是一次全新的会议模式和风格。会议不设主席台,没有开幕式,按姓氏拼音排列位置的圆桌会议,没有领导讲话,没有空话、套话,更没有忽悠。发言者言简意赅,切中主题;交流者明确观点、学术争鸣。

    本次沙龙为期两天圆满结束。既延续了历届科协沙龙倡导自由研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鼓励原始创新的学术风格,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又总结了当今医学救援发展的新理念、新观点和初步规范我国“志愿者”队伍的组织与运作。

 

 

 

                                    协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