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0日
培训动态培训动态

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空中医疗急救成功经验,科学规范开展我国空中医疗急救

—— 记首期全国空中医疗急救专业培训班    |    来源: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发布时间:2018-12-17     分享:

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空中医疗急救成功经验,科学规范开展我国空中医疗急救

—— 记首期全国空中医疗急救专业培训班


冬日寒风,挡不住求真求知的热情。2018年12月10日至14日,来自全国各省市医疗急救机构从事空中急救工作的七十余位医生、护士与管理人员集合在首都,参加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999)共同主办,中日友好医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医院联合承办的首期全国空中医疗急救专业培训班学习。

飞机是上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时至今日已经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在运输、巡逻、旅游、救护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实现了人类征服蓝天、日行千里的梦想。空中医疗急救是指使用经过专业改装的医疗急救飞行器包括直升飞机、固定翼飞机等执行医疗急救工作,包含现场医疗急救、医疗转运、器官移植供体运送、医疗装备及物资运送以及运送医疗急救人员。

我国老百姓大都是从影视节目里面认识空中医疗急救的,屏幕中掀起风浪的旋翼轰鸣,直升机能起降于普通交通工具无法到达的地区,轻松穿梭在交通拥堵或者道路崎岖地区上空,衣着鲜亮的驾驶员和空中救护员动作迅速、技术娴熟,于争分夺秒中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令人感觉既紧张又神圣。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医疗急救飞机逐渐进入我国医疗急救战线,开始显露作为高效急救交通运输工具的重要角色。我国空中医疗急救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早在1953年,就专门成立过直升机救护大队以解决抗美援朝伤员后送问题。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1984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中,都曾大规模地使用过直升机空运后送伤病员。

从1980年代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在重大灾害或危急情况时使用直升机执行应急救援任务。1987年,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研究、实践的先驱者李宗浩教授,提出发展直升机、轻型飞机空中急救,真正开启了我国空中医疗急救事业的大门。近年来,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河南等地的医疗急救机构已经与通航公司合作,尝试直升机医疗急救工作的开展,在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999)更是以自有2架空客EC135医疗急救直升飞机、1架湾流G550和1架达索猎鹰2000LX医疗救援转运固定翼飞机,2018年完成空中医疗急救转运100余例走在全国前列。

空中医疗急救是一项特殊环境下的复杂工作,涉及航空、气象、安全、医学救护等多个领域,医护人员除了遵守常规医疗规范,还要考虑空中低气压、噪声、振动等条件下的特殊诊疗要求。同时作为轻型飞行器,尤其是医疗急救航线主要聚集于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区域,医疗急救直升飞机频繁超低空飞行与起降动作均存在特定风险。我国空中医疗急救事业亟待推出相应的管理法规与实施标准,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政策法规为支撑、行业标准为依据的空中医疗急救体系。

鉴于空中医疗急救的发展趋势和实施特点,党和国家有关部门高瞻远瞩,开始积极引导并规范相关行为。于2010年由原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依托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逐步建立综合与专项医学救援兼顾,陆地、海上(水上)与空中医疗救援相结合的全国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逐步实现规范化准入、网络化运行、系统化管理、标准化评估。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印发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重点提出推进航空医疗转运与救治;鼓励发展我国航空医疗转运与救治工作。制定支持航空医疗转运与救治发展的政策和保障措施。研究编制航空医疗转运与救治相关工作规范和技术指南。逐步开展航空医疗转运与救治的专业队伍和装备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建设国家航空医疗救援力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7年启动制定《航空医疗救援管理办法》工作,于2018年1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开始推动空中医疗急救城市试点。根据《关于委托开展空中医疗急救及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函》(国卫医资源便函〔2018〕305号)文件精神,委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负责具体试点单位培训工作的开展。通过前期各地上报、专家审定等程序,确定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等12个省市、21个城市作为空中医疗急救工作试点省市和试点城市,72家医疗机构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疗机构。

在此基础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强化观念、科学设计、认真组织、周密安排,针对全国相关从业单位和人员启动空中医疗急救专业培训工作。

12月10日首期全国空中医疗急救专业培训班在临近首都国际机场的北京国都大饭店欧陆厅举行开班仪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王莉莉副处长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王莉莉副处长指出: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李宗浩会长是我国空中医疗急救事业的首倡者和先行者,目前是政府主导有关机构研究和出台空中医疗急救相关政策的好时机,勉励各位学员要站在为国家规范空中医疗急救事业而学习的高度,认真研习,及时总结,有所收获。王莉莉副处长同时要求各位授课专家,通过组织培训的形式,建立体制,树立范本,形成有形的规范和制度,扩大培训效应。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李宗浩会长在开班仪式上做了题为《本国宝藏、他山之石——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空中医疗急救成功经验,科学规范开展我国空中医疗急救》的主旨演讲,和学员分享了从1976年以北京市急救站医生身份投身唐山大地震医学救援工作起接触并参与组建我国空中医疗急救事业的历程,以及多次赴国外访问学习并亲自从事空中医疗急救工作的经验,提出应该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空中医疗急救成功经验,科学、规范开展我国空中医疗急救,以“立体救援,规范行标”为指导思想,将我国空中医疗急救事业建设成国家院外急救体系的有力支撑和重要补充。

开班仪式结束后,民航华北局航空卫生处高斌处长的第一课《航空急救与机场应急》开启了为期五天的培训。前两天的理论培训,由来自中国民航局、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中国民航协会、民航医学中心、空客直升机公司、中俄直升机集团有限公司专家教授分别就航空救援民航相关法律法规、空中医疗急救装备及标准化建设、空中救援装备建设与空运后送、民航医学概述、航空救援运行民航相关法律法规、欧美主要国家急救直升机经验及中国现状介绍、俄制安萨特医疗救援直升机介绍、航空器事故调查等方面,向学员们进行了系统而实用的介绍。使学员能够较快地掌握飞行器管理与运行相关知识,为安全、有效开展机上工作奠定基础。

第3、4天的课程围绕与空中医疗急救相关的医学和护理问题展开。来自解放军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999急救中心、首都航空公司、国际SOS组织和《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辑部的专家教授们分别向学员们讲授了航空器消毒与防控、转运前病情评估,多发创伤、呼吸重症、神经重症的航空医疗救援,空中医疗常用护理技术与操作,并以工作坊的形式组织实际病例桌面推演。学员们不仅学到了与航空相关的医学理论,还获得了空中医疗急救中危急重症处理的临床思维训练。

12月14日,是本次专业培训班的最后一天,也是学员们期盼的上机实训课程:救护车上车、技能工作站和直升机上机培训“三位一体”的实地实战技能操作训练。空中医疗急救工作实践性强,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授课与真实场景的技能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员快速牢固掌握教学内容,形成工作能力。而直升机上机是本次培训中具有挑战性的体验式课程,需在直升机培训老师的指导下,按照预定上机方案进行分组,根据培训老师安排的轮转顺序予以实施。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严密组织下,全体学员分为三组,分别进行航空安全与机内设备,飞行中的医疗急救操作和心肺复苏与除颤、创伤处置、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等模拟技能训练。学员组严格遵守飞行基地相关管理规定,服从直升机培训老师和地面工作人员指挥,登上直升飞机,在机组人员带领下升空、盘旋、降落,在飞行中施行各项医疗急救操作,真实地体会空中医疗急救的特点和要领。

考试检验学习情况,更促进学习效果提升。为了培养合格的空中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培训班设计了周密的考试方案,结合笔试、上机、模拟等手段,从不同角度考核学员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为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全体参训学员顺利通过考核,获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授权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颁发的统一编号的“国家空中医疗急救资格证书”,被认定为具有在我国开展空中医疗急救、护送伤病人的资格。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将定期开办“全国空中医疗急救专业培训班”,针对全国空中医疗急救从业单位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保证我国空中医疗急救事业科学、有序、安全地开展,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也将以组织培训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和讨论,以整合国内外空中医疗急救的成果和经验,协助制定《空中医疗救援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我国空中医疗急救能力建设,推动我国医学救援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本消息已由全国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民网及数十家有影响力的媒体转载,并由国家卫健委主管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健康报》给予广泛报道。993ece12ff26a3322abfd6d9622bf78.jpg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华颂文 贾嘉,2018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