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5日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的报道及参与“第十七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的科学家记录:
直播:第十七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
时间:2012年08月07日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难频发的国家。科学应对洪涝灾害是当今防灾减灾、保障国家利益和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2012年8月6日,主题为“科学应对洪涝灾害”的第十七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将围绕“城市灾害性天气影响及对策”、“恶劣气象环境下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救助”和“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等话题,邀请专家展开研讨。
出席嘉宾:
吴正华 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
钱阳明 海军总医院院长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水系灾害救援分会(筹)会长
西英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
时间:2012年8月6日14:00—16:00
地点:中国消防博物馆
发言者
|
发言内容
|
|
|
媒体主持人魏刚:
|
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本期活动的媒体主持人,来自北京科技报的魏刚。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中国消防博物馆,参加中国科协科普部和中国科协调宣部联合主办的第17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这个活动对于科学界与媒体界之间互相了解、互相沟通,有着很大的意义,同时对于我们更好地做科普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
魏刚:
|
下面言归正传,这一期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呢?可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应该说,这期活动的主题还是很应景的,就在前不久,7月21日北京遭受了特大暴雨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几天台风苏拉、达维、海葵也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这期的主题就是围绕究竟如何科学应对洪涝灾害,为此我们邀请到了海军总医院、北京市气象局、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和北京安定医院的专家,为在座的媒体朋友们从气象、救灾以及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科学的解答。
|
魏刚:
|
下面首先介绍专家主持人,来自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武警总医院首席急救专家李宗浩教授。
|
科学主持人李宗浩:
|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调宣部举办,已经举办很多期,确实非常重要。可以说根据当前的现实,与相对应的科学家进行科学普及和宣传,同时对当前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刚才魏刚主编已经讲了,今天我们请的科学家有三位,来自不同的部门。吴正华研究员,非常热心于这项工作,他是北京市气象局的研究员,是北京减灾协会的常务理事,多年从事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工作,他对于灾害性的天气预报、气象变化、大气环境和城市减灾防灾很有研究。
|
李宗浩:
|
我旁边的钱阳明院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院长,也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的副会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副秘书长。他是去年和平方舟号医疗船的船长,现在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专门有一些专家研究水系灾害,也就是江河湖海这些水系,他是水系灾害救援协会分会长,在这方面他有很多的知识和经验,一会儿大家可以交流。
|
李宗浩:
|
还有一位年轻的西英俊主任,他是我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心理危机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对心理医学方面很有研究,是很有造诣的年轻专家。我们今天请这三位专家和媒体的朋友们互相交流。我本人是医生,主要做救援,我和魏刚协助你们,希望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
魏刚:
|
刚才李老师把三位专家跟大家做了介绍。下面进入专家演讲阶段,钱院长演讲的题目是《恶劣气候条件下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救助》。
|
钱阳明:
|
各位媒体的朋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所谓的恶劣气象环境下的意外伤害预防,我们想主要应该是有溺水、触电、雷击以及泥石流发生以后的砸伤、掩埋,以及灾害以后导致的胃肠道疾病甚至传染病等等情况。我想这个预防最最重要的是提高国人的科普知识,科学预防、科学应对,一旦灾害发生的时候,不至于束手无策或者盲目防护。
|
钱阳明:
|
从我们国家现状来看,社会生活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都很大,但是从一个医学救援者或者医务部门的眼光看,我们目前对防护方面缺乏的知识很多,特别是和欧美国家相比,和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差得很远。所以应该在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大家都关注灾害预防,科普常识的普及和训练。
|
钱阳明:
|
从灾害发生以后,在某个区域,突然发生大的洪水灾害,有时候应对不及,这个时候,处于孤立无援,所以个体的防护显得特别重要,触电、雷击以及溺水淹亡等情况,都是准备工作不足,或者缺少常识、知识,这次我们掌握的情况和媒体报道的情况看,也存在这些问题,很痛心。特别是灾害发生时,专业救援队伍不可能赶到,医务人员也不在身边,对每个群体、每个个人自身防护能力、自身体制以及应对情况就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说,要建立一套预案,要有一套防护体系,在全面普及如何应对恶劣气候条件下给我们造成的意外伤害,预防触电、雷击、淹亡,特别是灾情发生以后24小时、48小时,在应急救援队伍没有到来的情况下,我们自我保护,叫自救的问题。灾害发生当时,溺水、触电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伤害或者死亡,除此以外,我们的消化道疾病甚至传染病的发生也是屡见不鲜的。其次,也可能爆发各种霍乱和伤寒。这里面,一个是让我们要有个专业的消防队伍,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像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我们消防专业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急救。
|
钱阳明:
|
第二是需要我们有一支训练有素、精干的医学救援队伍。这个救援队伍主要是对由于意外伤害、外伤、骨折还有一些其他情况进行救援,特别是后期,7.23以后,方方面面包括饮用水卫生、临时安置房、公共卫生,都需要我们卫生防疫队伍,专业的防疫队伍和临时抽组的业余队伍结合,对消化道传染病要进行防控,坚决杜绝烈性传染病的发生,把好病从口入关,这是我们水系灾害以及其他一些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这里面还要重复一下,最最关键的还是我们防范疾病的个人主体,因为医务人员专业救援队伍和防疫队伍毕竟有限,特别是发生自然灾害以后,交通堵隔,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群体的自我防护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
钱阳明:
|
一场大难以后,给我们民族带来很多的教训,有很多牺牲,更有很多经验,昭示我们如何提高全民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使我们在灾难面前能够从容应对。
|
钱阳明:
|
作为每个家庭来讲,都应该想到,如果发生突发性的极端天气情况下的自然灾害,采取哪些措施,比如说水电、漂浮物、救生圈、安全饮用水等等东西,有备无患,一旦遇到突发自然灾害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容应对。特别是每年,像北京地区七、八月份是雨季多发区。作为医务工作者,我就讲这些东西。谢谢。
|
魏刚:
|
感谢钱院长从应急救援角度作了演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是,应急救援首先要有预案,同时要有一套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消防、医疗急救和防疫,但最关键的是个人要增强自我防护、自我救助的意识和相关知识,大灾之后,等救援等不来怎么办?所以在座媒体朋友们可以把这方面的知识传播出去。
|
李宗浩:
|
三位专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讲解“7.21”本身就是暴雨造成的事件。首先从气象的角度,吴正华研究员从北京气象的历史沿革讲了它的基本情况,非常科学、非常真实、非常权威的给我们进行了讲解。钱阳明院长具体就暴雨这个突发事件,洪涝灾害的背景下这个实际的命题,我们怎么救人,救人者不一定是医务人员,可能是消防部门、救灾部门来做的,医务人员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真正在灾害现场,仅仅依靠医务人员,如果没有消防、救灾部门的大力支持,工作很难做。钱院长从医学工作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们每年6、7、8月份是中国洪涝灾害严重的时期,我认为水系灾害也包括了台风,浙江、福建的台风比较厉害,台风造成的灾害和洪涝灾害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从医学救援的角度来讲,直接发生的是溺水、雷击、触电,发生泥石流以后溺水也是很厉害的,泥石流的淹溺引起的呼吸道的窒息,泥石流冲下来造成呼吸道堵塞,是非常厉害的,钱院长重点讲了泥石流的问题。还特别讲了公共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他强调了自救互救。
|
李宗浩:
|
近年来我们特别重视心理危机的干预,以前我们对这方面了解不多,知识有限,但通过近年来的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玉树地震的心理干预做的比较好,青藏高原有它的宗教、文化、民族等等特点,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心理干预,相对来讲专职人员的工作量减轻了,所以心理危机干预建设和危机干预的几个过程都非常重要。我尽管也从事医学救援工作近半个世纪了,今天也学到了很多,我们应该有应急预案,有备无患或者有备小患,无备必然造成大患,有备就可以患小一点,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觉得科普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大家获益。
|
魏刚:
|
感谢李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感想,刚才说了一句我印象非常深的话,无备可能有患,所以我们要有备无患。
|
魏刚:
|
下面进入交流时间,谁有问题可以提问。
|
吴正华:
|
我先插一下,我和李宗浩教授是多年的朋友,他有一本书,是长时间放在我床头的一本书《第一目击者》,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刚才钱院长也谈到了急救,主要是个人意识的问题,怎么自救、怎么互救,特别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救护车、应急人员没有来的时候,第一目击者采取什么措施对救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非常重要的。唐山大地震,后来统计一下,生还的人95%都是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把他救出来了,这是第一目击者所起的巨大作用。从灾害应急包括洪涝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第一目击者的水平、意识、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
魏刚:
|
感谢吴老师提出的第一目击者的概念。
|
李宗浩:
|
现在我的第二本书叫《生命在自己手中》。第一本是《第一目击者》,那是十几年写的。不管怎么说我们要掌握自救呼救互救知识。
|
魏刚:
|
下面进入媒体交流互动环节,大家有问题可以举手。
|
李宗浩:
|
我非常欣赏“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我们不能要求媒体什么都懂,报道的都是真实的,所以媒体在掌握正确信息的基础上,和科学家一结合,他报道出来的东西就比较真实、科学,要求媒体什么都懂是不可能的。我想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这非常好,所以今天我很积极。
|
李宗浩:
|
另外,灾害发生以后媒体还要做一个事情。每次灾害发生以后大家都很重视,事过境迁该重视的又不注意了。所以媒体应该敦促有关部门做好评估,做了什么,可能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不要处理以后就完了,对于事件本身要做好评估,媒体也对评估做一些报道,这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前车之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
魏刚:
|
我们今天的活动,“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就是更好地把科学家的声音传递给媒体,让媒体把声音传递给大众。感谢各位专家的解答。下面继续提问。
|
央广记者:
|
请问钱院长,前一段时间的大暴雨,在车里有一位男士最后身亡了,现在普通民众不太了解遇到突发性暴雨的时候该如何自救,假如说困在车里了,该如何自救或者说遭遇泥石流的时候如何自救,能为我们支一些招吗?
|
钱阳明:
|
关于汽车内淹亡的事情,我也是一个外行,听说近一段时间小敲锤抢售一空。在水没有完全覆盖之前,应该把门砸开,一旦水淹没之后门很难打开,熄火以后就断电了,这个人没有经验。至于泥石流的发生,应该说事先是有迹象的,山体应该有一些裂口,比如说有一些泥浆,这些都是泥石流发生前的征兆,一般应该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以便自救。
|
李宗浩:
|
2004年中央电视台买了十部片子专门讲各种各样的灾害,其中有泥石流、城市火灾、森林大火、地震、车祸等等,每部片子都请一个专家做评估,所有的救援急救都是我去做的,我也是现学现卖,泥石流理论上讲是两边来的,不是从上到下的。
|
经济日报记者:
|
请问几位专家,如何建立普及性的应对灾害的培训机制,刚才说到等待救援不如自救,但是及时救援很多人不知道该做什么,就需要平时培训。比如这一次7.21大暴雨京港澳高速上,曾经有个退伍军人,他是在部队里接受过防灾减灾的培训,所以他在灾害发生之后,冒充警察,组织人救援了三辆大巴的180多位遇难群众,这就看出平时的培训很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对应对灾难的培训不是很普及,可能学校里有一些,请问各位专家如何建立这方面的日常机制?
|
李宗浩:
|
这个题目很大,也很重要。因为灾害种类很多,分为四大类,统称为“突发公共事件”,第一是自然灾害,第二是事故灾难,第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四是社会安全事件。如果用老百姓话是天灾人祸。灾害有两个问题,一是灾害预防、一是灾害救援。预防确实非常重要,防灾有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北京也有减灾协会,我也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理事,其中分很多分会。救灾也是很综合的,现在这方面的培训确实很多,但是比较乱,我想从急救医学的角度来讲,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也都在做,在医疗急救上,我形容是过去我们是在一块荒凉的处女地上做这件事情,现在我说是在喧嚣的热闹的处女地上工作,比较乱。所以我想,作为国家层面,科学普及方面应该大力加强,防灾救灾,只能说是分门别类,总体来讲有这个意识和理念。现在救人,首先有一个意识要保护好自己,过去是不讲究这些的。随着社会进步,防灾救灾规范的培训,会由国家层面来处理,因为分门别类很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建议政府或者中国科协分门别类的规范开展这项培训,至少现在公众已经重视这件事情,怎么规范的做好这项工作很重要。
|
魏刚:
|
时间过的飞快,我本人受益匪浅,相当于上了一堂生动的气象课、应急救援课和心理课。在这期活动即将结束之时,请每位专家用一句话寄语在场的媒体朋友。
|
李宗浩:
|
防灾减灾人人有责。
|
钱阳明:
|
科学预防是每个公民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
|
吴正华:
|
减灾科技与新闻媒体携手共同应对灾难。
|
西英俊:
|
希望心理学与新闻学共同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
魏刚:
|
再次感谢到场的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们,这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参与,再见!
|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