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徐迟 报告文学的回乡之旅
这注定是个不一样的十月。
作为从南浔走出去的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报告文学家,徐迟在报告文学、诗歌等领域留下的优秀作品及突出贡献,也烙下了南浔的深深印记。
为纪念徐迟诞辰100周年,今天下午,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专家、学者,与南浔本土文化人士,在一场关于“徐迟与中国报告文学”的座谈会上,共同汲取养分、积聚灵感、散发思维,重启对徐迟及报告文学创作的追寻之旅。
作为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徐迟和他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首走入新时代的激情战斗曲,带来了一股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科学春天”之风。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著名评论家李炳银说,在《哥德巴赫猜想》之前,中国也有不少的文学家写过类似文章,但局限于历史、素材等因素,不能将报告文学的时代性、情感性、文学性表达出来。徐迟开创了报告文学的唯一性,并且将知识分子、科学家作为主角,进行赞美歌颂。他还敢于在文化中表达自我、表现现实,把中国报告文学提升到了新高度。
“报告文学家更需要一种社会担当,需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作家丁晓原说,徐迟建构了报告文学文体的基本精神,即入世精神、求真精神和美的精神,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杨静龙表示,报告文学体现了报告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展现出纯粹性和审美性的和谐统一。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作家王伟举则认为,对徐迟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文学上,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对文学的意义,他那种品行高洁、追求光明的精神,也成为后来者学习的楷模。
尽管与徐迟并非处于同一工作领域,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主任医师、教授李宗浩却与他私交甚好。据他回忆,徐迟创作时注重用情用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将科学融于文学,把枯燥乏味的科学技术转变为可读性较强的报告文学。这种对创作的激情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非常令人钦佩。
作为徐迟纪念馆的创立者,让浙江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倍得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徐迟在1956年自绘的采访足迹图。
这张路线图被徐迟裱在一本相册的扉页上,记录了他1956年3月至9月末和1956年3月前采访所走过的路途。
徐迟曾把作家深入生活称为生命的记录。随着岁月的流逝,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渝。60多年中,他几乎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还远涉重洋,出访法国、美国、希腊……带回来一些美丽的故事。
朱倍得说,相识后才知道,原本印象中应该严肃甚至有些肃穆的徐迟,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竟像一名“发烧友”般地在学习。
徐迟的言传身教,也让他的一批学生深受影响。今年86岁的朱士元,是徐迟的学生之一。据他回忆,老师徐迟住在他家时,床头总是放着马列著作等,每晚总要认真研读,坚持不懈。
在教学时,徐迟提倡活教育,反对死读书,总爱嘱咐学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鼓励他们走出课堂,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而他自己往往身体力行,除了在课堂上讲解外,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大家的听读能力。
座谈会上,原湖州师院教授、作家李广德还现场分享了他与徐迟的3张合影。他说,徐迟是后人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导师,他那种好学不倦、与时俱进的宝贵精神,值得学习和传承。
摘自《南浔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