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9月11日
协会活动协会活动

科学的积淀与践行者的思考

   来源: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发布时间:2014-03-07     分享:

访谈嘉宾李宗浩简介:《中国灾害救援医学》总主编。现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总编辑等。

 

 

 

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灾害救援医学》三卷本

 

科学的积淀与践行者的思考

               ——《中国灾害救援医学》总主编李宗浩答记者问

    当今,我国及全球面临严峻的灾害形势。灾害的医学救援也为学界及社会所关注。一部荣获“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中国灾害救援医学》在去年底问世,应时而生。全书三卷400余万字,是医学领域里立足于现场、开展常态下的急救和突发事件时的救援为主体的大型科学著作。书出版后备受关注。为此,健康报、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等多家报刊对该书总主编李宗浩教授进行了采访,现将“答记者问”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问:首先祝贺《中国灾害救援医学》这部鸿篇巨著问世。您作为总主编是如何设计这部著作的?

    答:谢谢对此书出版的祝贺。我想纠正一下,《中国灾害救援医学》不能称作什么鸿篇巨著,这种提法不确切,也使我惶恐。我作为长期在急救领域里工作的一个实践者,有责任组织同事们来编写这样一部著作,所以担任总主编,尽心尽力把这些年来我们在社会社区常态下和突发灾害时的医学救援的实践,参与的重大灾害事件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提炼,包括形成的理论,阅读到的有价值的文献,及我国急救领域里的学术成就、进步等编著成书,供同道们参考。

    应该指出的,常态下尤其突发灾害事件时的医学救援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医院外紧张的环境下进行,资料收集很困难,工作的开展涉及方方面面,与各种法律法规有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还要考虑到国际该领域的有关人文、科学等。这些,都是我策划时所想到和面临的困难。可以参考的文献既是浩瀚却又有限,尤其总论的不少章节的构思、内容是我自己设计、撰写。有时几个月也写不出一两个章节。策划、编著这部书,我就好像在一块灾害救援的处女地上,在冬日凌晨里艰难地耕耘着。

    本书的总体设计是以我国现代社会社区常态下的急救急诊和突发灾害时的多种伤害救治为主要内容,立足于现场开展组织抢救,和在医学监护下运送至医院接受全面救治。也就是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开始,一直护送到医院,形成完整、无缝隙的抢救链,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伤病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这也是我从事急救工作半个世纪来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问:为什么全书分成三卷,或者说依据是什么?

    答:分成三卷主要是从救援实践需要和学术理论架构来考虑。开始时,我曾考虑分为5~6卷,约600万字,或是上下两卷200万字。一部书卷数字数多,如果需要当然也无需拘泥。真正称得上科学、历史、人文的鸿篇巨著,国内外也不少见。但是,作为医学救援领域里出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救援医学专著,无论就学科创立、学术成就和进展,包括规范的教学、科研等总体而言,理论、实践还不够成熟,还是属于“初级阶段”。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尤其在2004年底在印度洋海啸我从印尼做医学救援评估后,不少朋友建议乃至催促我编著一部立足于21世纪的灾害救援专著,直至2008年汶川地震后,紧接着频发的矿难,以及此间我到美国讲学,与美国心脏病协会(AHA)讨论国际急救指南,我开始下了决心,并积极准备。2011年,当第九届中国国际救援医学论坛在天津举行,国内外专家演讲研讨盛况空前,参会的天津出版局、天津科技出版社的主要领导,十分友好强烈地并给我限定了时间,要我来编著这部书,情真意切地说,“这是你的责任,我们全力配合你出这部书”。该书最后确定分为上中下三卷,即基础综合卷、临床医学卷、军队医学卷。

    基础综合卷体现全书的人文、科学思想,灾害医学救援的理论体系和时代特征,概述了灾害医学救援的历史和现状,国际该领域的概况,给读者展开一个大视野、高起点的场景。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近十几年来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的建设。依据我国国情灾害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结合这些年来发生的地震、矿难等现场的医学救援、医学监护下的运输,积累经验,提升了能力和形成的一些理论,主要由武警总医院、国际及各地的救援队,以及急救中心的专家们编著。

    中卷主要以危重伤病人到达医院后开展全面的临床救治的内容为主,该卷涉及临床诸多学科。急救急诊医学起源于麻醉医学,该学科不仅在心肺复苏且在危重病救治上也有很深的学术渊源。所以请在该领域前沿的徐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专家们负责,浙江省人民医院等各地专家参与。下卷主要内容是军队医学救援。近些年来,现场突发事件中恐怖活动的日益猖獗,传统称谓的“战伤”定义和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任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张雁灵部长主编了一部很好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丛书,有很多内容是医学救援,适用于军队。因此,我请他做本书的学术总指导。基于国内外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军地的合作必成趋势,为此,我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商量要专设一卷,较系统地阐述这个我们不大熟悉又很重要的内容。但愿我的设计、明朗的线条,便于读者阅读参考和紧急情况时应用查找方便。

 

    问:您真是“用心良苦”。顺便问一句,书中还有多位学术指导,他们起什么作用呢?

    答:谢谢,我可以接受“用心良苦”的鼓励。书是用来读的,而且要能用的。如果装帧精致内容空洞,就变成了“绣花枕头”,这样的装饰品有什么用呢?又对得起谁呢?

    关于问到书中的学术指导者的作用,我的回答其作用是“指导者”。你们可能不好意思说出来,因为现在有的书,编委会主任、副主任,顾问乃至主编等列上一大串的名字,用一些名人放在上面拉大旗作虎皮,我是不赞成的。不符事实的罗列上一大串名字,这种风气不好。这本书总主编是我,因为那是我对灾害医学救援的行业和救援医学学术在理论形成、能力实践的系统认识,是我在半个世纪来从事这项医学事业,实践与思考的沉淀积累。我也担任了上卷的主编。没有具体直接参加编写我不上一个名字。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同事们,我们互相切磋交流,探讨争论,形成了共识,理念,形成了学术团队,其中一些人担任副总主编,中、下卷的主编,编委,也有一些人,也就是按你们的说法即在书中列为学术总指导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临床医学指导专家有二十几位。他们是对本书也是对我多年来在形成学术思想、理论体系上或在某个大课题上有很大影响和指导帮助。如学术总指导的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教授,他使我开阔了医学救援的视野,为我形成大救援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外的几位专家如Burkle教授,两次作为美国海湾战争医学救援领导人有丰富经验,我们共著论文,多年交往,深入交流;与国际SOS的R·Herme医学总监的学术合作已长达25年之久,共同形成了医学救援全球化的一些理论实践。临床医学界心血管领域的泰斗方圻教授,尽管年事已高,对本书也给予了支持。总之,这些指导者是“名至实归”。

 

    问:您作为资深的急救专家,对当前该领域的学术和急救著作有什么样的评价和希望?

    答:在学术界开展学术讨论、批评以及不同观点上的争论都是很正常的,而且应该提倡,有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这些年来,对灾害救援的重视、参与程度大大提高,这是好现象。但认真开展评估和学术讨论不够热烈,不够理想,过多地颂扬成绩。现在急救,尤其是应对灾害医学救援的著作不断涌现,灾害救援处女地上开始热闹起来,但是开垦处女地谈何容易?一句话,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活跃学术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严肃科学著作,开展救援评估,互相学习、交流、讨论、帮助指导。

    我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急救医学生涯中,主编了四本书。第一本是19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实用急救学》,一次印了20万册,在次年唐山地震时发挥了点作用,很欣慰。1993年由吴阶平教授任名誉主编的《现代急救医学》,时任卫生部长的陈敏章教授和彼得·沙法教授写了序言,三位大家给了我指导、帮助。1999年,在联合国十年减灾即将结束时,为反映中国在灾害医学救援上的进步,我编著了《现代救援医学》,原国家卫生部钱信忠部长为此书写了序,该书的提纲也是我们两人共同商量的。2013年,也就是今天谈的这本书,参与的专家很多,大家对我的帮助很大。50年,4本书,算是“十年磨一剑”吧。

    最后,我想要强调我们大家要共勉,“著书立说”是件十分辛苦劳累的科学创作。这部《中国灾害救援医学》肯定存在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很多,恳望专家学者广大读者对本书的批评及建议,以便再版时修正。下一步,我们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就是以科学专著为基础的科学普及十分重要,要把这部书创作、策划出若干本科普著作,否则,我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