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活动
地震、海啸、泥石流、火灾、洪水、核泄漏、矿难、火车追尾、客车相撞……
“相比过去,当今灾害的时代特征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愈是现代化的城市,愈是脆弱;愈是现代化的人群,愈是依赖外力;所受灾害的危害愈重而复杂,救援开展愈难而艰巨。”在中国第9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花开未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回去过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或许已成为一种梦想。
人类比以往更不能自给自足,更加脆弱。需要依赖他人的资源来维持生存,依赖他人获得食物、冷藏、燃料、能源和公共卫生,污水污物处理。
而这些人群往往集中在易于发生灾难的地方城市。
“试想,如果发生在邻国日本的地震,以及地震引发的海啸、核泄漏发生在我们国家,将会是什么样的局面?”李宗浩经常这样反思。
当然,近年来,我国也经历了多次“磨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7•23”动车追尾……在救灾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我们更习惯于每次重大事件后的工作总结和对参与者的奖励表彰,这的确是必要的,但是对事故的科学报告,尤其是影响抢救组织、运行、实践、合作等缺陷、不足方面的问题深究讨论,却不够重视。”李宗浩说。
而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丰富的经验并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开了花未能结果,难为科学成果。那么,当我们面对灾害时,如何才能多些手段,少些无奈,多些成功,少些失败呢?
在李宗浩看来,仅仅依靠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是不够的。“如果得不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实际支持,将可能会长期寄情于"他山之石",自己的成就与进步被漠视。”
其实,我国自2003年SARS疫情流行以来,政府确实加大了对卫生应急工作的支持,如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性文件。
卫生部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张国新也向记者透露,“十二五”期间,卫生部将加大对应急工作的资金投入,期望3~5年之后,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应急处理水平。
不过,张国新也表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密度比较大,而且流动性很强,同时医疗卫生资源相对有限,卫生应急体系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尽快走出医院的“围墙”
有些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减轻灾害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这种观点被诸多医学救援工作者所接受。
现实中,一旦得知发生灾难,救援行动开展速度已经越来越迅速。“但是,依然存在着科学中夹杂了无序,激情中缺少了冷静,以致救灾中闪现了"舞台化"、"豪华型"场景的展现。”李宗浩觉得这一点应该值得警惕。
其实,应急反应速度提升的同时,还需要技术、理念的跟进。
过去实施灾难现场救护的步骤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时代的变迁,意识的提升,李宗浩通过一生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心肺复苏—检伤分类—创伤救护—医疗运输”四步曲。
而这其中不变的理念就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
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理念呢?李宗浩认为,科学永远是救援医学的学术基础。在现实中,国内应该尽快让紧急医学救援走出医院的“围墙”。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医院模式"来办急救,缺乏院外力量的参与。这种传统的医院"围墙"内的急救急诊,难以适应新形势。”
李宗浩建议,应该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打造出一条“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路径,以及时有效地开展医学救援,同时及时向普通公众普及基础急救知识、技能,也是医学救援工作者、相关政府肩负的重任。
《科学时报》 (2011-10-21 B1 科学与健康周刊)
《摘自:科学时报 作者:张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