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1月24日
协会活动协会活动

推倒医院救援的“围墙”

   来源: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发布时间:2011-08-05     分享:

    2011-08-05

    各类灾害频发,凸显医学救援的重要性。日前,记者在中国科协举办的“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自救互救生命链”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专访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教授。

    李宗浩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机构建设、技术条件等综合能力上存在着不少缺陷,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医院办急救专业机构的理念,使得我国的医学救援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化救援医学的发展,难以与国际成熟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接轨。

    李宗浩指出,目前我国医学救援体系面临几大难题:

    第一,政府统领医疗救援工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各相关部门及机构间缺乏协同。医学救援是一个“大救援”的理念和行为,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全面系统研讨我国现代救援事业的发展和诸多相关实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对卫生资源有实际运作权力的急救机构。

    第二,我国医学救援发展滞后,目前尚无专门的医学救援研究机构、人才培训基地,救援医学也没有纳入医学院校的教学内容,医学救援科研项目缺乏。

    第三,院外医学救援的组织形式和筹资渠道单一,基本由政府来办,缺乏“急救社会化”理念,没有发挥社会积极性和利用社会资源。除了政府举办的医疗救援机构之外,没有相关的政策来支持、扶植民间社团,来辅助政府部门开展医学救援事业。

    第四,医学救援模式不规范,与国际通行的管理体制不接轨。发达国家普遍对院外医疗救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模式,主要是由消防体系中的医学救援部门承担急救任务,与警察、消防实行统一的呼救号码,从事这一工作须经过专业训练,有执业资格。

    李宗浩建议,推倒医院急救的“围墙”:

    第一,整体规划我国医学救援体系,统一规范医学救援模式。建议有关部门把我国城乡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和4个应急体系,纳入国家统一的救援体系,对医学救援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尽快统一全国紧急呼救号码,不仅方便群众,也有利于各类救援机构行动的统一、协调、高效。

    第二,由国家设立医学救援课题项目,组织该领域的科研团队,设立目的十分明确的医学救援体制、机制与法制建设的科研项目,为有关部门制定医学救援政策提供科学和实用依据。

    第三,发挥非政府社团组织(NGO)的作用参与医学救援事业,扶植民间救援研究培训机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利用社会力量和民众参与救援事业,建立民间的研究、培训机构。我国应提倡鼓励由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非政府组织社团、研究培训机构,开展医学救援事业。

    第四,开展医学救援学科建设,加强医学救援人才队伍建设。2007年,武警医学院创建医学救援学科,已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地方医学院校应逐步设立该专业,培养医学救援中、高级人才和师资,并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医学救援的职业人才。

    李宗浩指出,医院模式、非急救网络结构的医学救援体制,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应尽快建立“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现代急救框架。

     《摘自:健康报》 记者: 李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