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1月24日
协会活动协会活动

“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自救互救生命链”—— 中国科协第52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发布时间:2011-07-18     分享:

    2011年7月15日至7月16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承办的第52期“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自救互救生命链”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救援医学行业各个领域的专家围绕这个主题在常态下以及在突发事件中的实施应用的理念、理论、技术、教学、实践与培训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浩教授作为领衔科学家主持了本次学术沙龙。

    代表主办方的参会人员有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学术交流处副处长赵崇海,调宣部处长金光伟。

    参加此次沙龙的还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曹钰主任,浙江人民医院蔡文伟主任,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樊毫军副队长,武警医学院贺智副教授,广西医科大学医务部李超乾主任,解放军总医院黎檀实主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医院刘兆琪院长,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救护处秦怀海处长,北京999急救中心田振彪副院长,徐州医学院吴永平院长,解放军306医院钱方毅教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史若飞主任,北京急救中心万立东副主任,上海急救中心赵华强主任等40余位专家。

    会议首先由李宗浩教授作了题为《在当代医学救援的激流中--推倒医院围墙,建立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灾害自救互救生命链》的主题发言,阐述了心肺复苏(CPR)与自动除颤(AED)的进展,介绍了近10年来全球的严重灾害形势及我国医学救援事业的进展。同时,对我国医学救援中存在的“软肋”,提出了应对措施。与会专家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钱方毅教授针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心肺复苏(CPR)救治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来自湖南湘雅二院的熊光仲主任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关于心肺复苏在我国进程发展的“本土化”的问题。

    会议另一个重要议题关于医学救援的专业、培训教育。徐州医学院吴永平院长从该院自建立急救医学专业十年来,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了急救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当前国内医学救援在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继续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专家们围绕急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的李超乾教授主要根据院内急诊及医学救援的教学作了分析。黎檀实主任阐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现场救治的特点、核心及主要内容,并对CPR、AED在军事医学救援上的重要性、实用性等问题作了探讨。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樊毫军副队长就十年来多次参加的国内外救援的医学实践,作了《灾害救援医学在我国新兴与发展》的发言,评估了我国救援医疗队及普通医疗队的组织、人员技能、运作模式,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有序地在现场展开救援,从而取得关爱生命、科学救援的预期成果。上海急救中心赵华强主任解释了AED在公众普及滞后的原因,也就AED的推广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吁。北京急救中心万立东副主任针对北京院外急救的概况作了解说并展望了AED今后的发展。专家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发表了推倒医院围墙建立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灾害自救互救生命链的真知灼见,强烈的希望AED在我国公众场合上尽快启动。

    最后,李宗浩教授作了学术总结。他指出,此次学术沙龙是科学的探讨,学术的民主,五湖四海的科学家汇聚。此次讨论不是讲技术到技术的问题,而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是一次全新的会议模式和风格,对众所关注的“公众AED使用免责”问题,希望政府支持尽快得到解决。

    本次沙龙为期两天圆满结束。会议既延续了历届科协沙龙倡导自由研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鼓励原始创新的学术风格,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又总结了21世纪以来,近十年国内外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基本情况及CPR在我国灾害救援及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与发展,总结了当今先进的医学救援发展的组织与新理念、新观点。

    专家们认为,心肺复苏、自动除颤和灾害救援的理念、知识,不仅将增强我国公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基础急救知识与技能,又将是抢救一体化的新理念,更将是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达到高效实施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有效手段。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办公室

 

 

 

 

领衔科学家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浩教授主持了本次沙龙会议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刘兴平副部长围绕会议主题作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