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1月24日
协会活动协会活动

灾害事件中和常态下的医学救援——第四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顺利举行

   来源: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发布时间:2011-05-13     分享:

    我们心有余悸地记着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里发生那场世纪大灾难;我们惊心动魄地记着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2010年新年伊始,远在加勒比海北部的海地发生了7.3级地震;海地地震三个月后的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地震……躁动的地球,就在我国盈江地震一天后,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东北部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此次地震海啸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筑破坏、财产损失等成为日本地震史上最为惨重的一幕。灾害,是当代社会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尽量减轻灾害对生命健康的危害、对社会财富环境等的破坏,不仅是可能,也是必须的。

    2011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第三个国家“防灾减灾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调宣部主办,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承办、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中国科协网、中国数字科技馆协办的第四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武警总医院举办,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健康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科技时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人民网、中国网等三十余家主流媒体的记者参加了该项活动。

    本次活动主题为“灾害事件中和常态下的医学救援”。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 ,武警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长彭碧波博士,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万立东主任医师等三位专家做客现场,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队长侯世科教授在会前与媒体见面,交流了相关问题。

    会议由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助理王代同高级记者与李宗浩会长共同主持,就灾害事件中和常态下的医学救援与常态下的自救互救等问题与到会媒体代表进行沟通和交流。

    李宗浩教授作了灾害事件中和常态下的医学救援综述,对当今全球、我国灾害形势及城镇社区常态下个体紧急伤害作了综合介绍、分析;彭碧波副主任将中国国际救援队和灾害救援向与会代表作了介绍,概述了近十年来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国内外救援的经验与不足;万立东副主任作了北京城市常态下的“120”急救和自救的报告。

    “医学救援”是一个与国家安全、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重大主题。三位专家报告后,媒体提问、专家互动气氛十分活跃,尤其对“空中急救”这一主题很感兴趣。离开会场,参观了北京急救中心的救护车“巨无霸”,最引人注意的是车体后部的空间。它似同一个流动的急诊室,又似一间危重症抢救病房,急救车到达事故现场后,车厢能向两侧展开,车上能开展外科手术,可为抢救病人时做气管切开手术、胸腔闭式引流手术等。武警总医院的急救车也很吸引大家。四辆经过特殊设计和改造的救护车,配有全套的手术器械、高频电刀、麻醉机、呼吸机和除颤监护仪,手术台和无影灯可以和国内二甲级医院手术室媲美,完成开胸、开腹、开颅等手术。

    这次活动既有室内报告厅的专业交流和提问讨论,还有三块巨大的“背景板”展现记录了由武警总医院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十年来国内外抢救的真实场景,有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灾害现场与救援队员们的合影等珍贵照片;又有对现场开展抢救、运输的先进的急救车的参观和一些抢救器材、担架的操作,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面对面”。

    为了这次活动,主办、承办单位事先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会场设在武警总医院,“东道主”武警总医院院长、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兼首席医疗官郑静晨教授在会前与专家、工作人员一起讨论了主题与内容;北京市卫生局应急办黄春主任就“常态下”城市社区的急救,市民紧急呼救、救护车的应用等与专家们进行了沟通,因此,两个多小时的活动,内容丰富十分紧凑。

     中国科协“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旨在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全国学会和大众媒体的作用,结合社会热点、焦点开展科普,建立一个科学家与大众媒体广泛沟通的渠道。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

 出席活动的众多媒体记者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浩教授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队长侯世科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长彭碧波

 北京急救中心万立东副主任

 媒体主持人《科技日报》社高级记者王代同

 现场记者提问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浩教授携

 携众多媒体参观北京急救中心(120)医疗装备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浩教授携

 众多媒体参观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