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日本地震海啸对医学救援的警示
来源: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发布时间:2010-05-01 分享: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李宗浩
自21世纪开启的十一年来,人类经历了很多的灾难,尤其是自然灾害的地震真是此起彼伏、此伏彼起。
1 昨日记忆
我们心有余悸地记着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里发生那场世纪大灾难。9级地震海啸,就像圣经《创世纪》中所描述的诺亚方舟的情景那样,洪水泛滥,汹涌澎湃,水势浩大,不可阻挡……。海啸袭击了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顷刻间约30万鲜活的生灵被埋葬在大海之中。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迅速组织了救援队飞速赶往灾区开展紧急救援,12月30日中国国际救援队飞至受灾最重的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开展抢救。
我们惊心动魄地记着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仅1小时27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立即作出要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随后温家宝总理奔赴现场。当晚,由武警总医院、解放军某部工兵团和地震局专家的187人组成的中国地震灾害救援队(即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达重灾区。
2010年新年伊始,1月13日早晨5时(北京时间),远在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海地发生了7.3级地震,首都太子港的总统府、议会以及包括联合国驻海地的一些重要机构遭受重创。51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其中由武警总医院15名医务人员组成医学救援分队)于当晚8时星夜由北京起飞,1月14日下午4时到达海地,立即开展现场抢救。
仅离海地地震三个月后的4月14日早晨7时59分,我国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中国地震灾害救援队中由武警总医院32名医务人员的医学救援分队当天晚8时到达灾区,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开展救援。
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我国云南盈江县发生了5.8级地震。当地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云南省及有关方面迅速组织开展抢救。
2 日本强震
躁动的地球,就在我国盈江地震一天后,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东北部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3月13日晚,由15人组成(其中1名武警总医院医生)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随即开展救援。截止笔者著文时,灾害造成了12078人死亡,15552人失踪。此次地震海啸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筑破坏、财产损失等成为日本地震史上最为惨重的一幕。灾害及衍生灾害,尤其是核电站的核泄漏可能造成的人体危害和心理上的阴影,成为世界地震史上评估灾害救援及后期影响的一个崭新的严肃的课题。
应该说,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频发的国家,无论是在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级别,平时防灾避险的教育、培训、演练,以及国民一旦直面灾害时总体能做到“有序”,这些经验,都应为我们借鉴。但此次9.0级大地震海啸,核泄漏的发生则更是“雪上加霜”,事先的“预案”就显得苍白难对,“计划”往往无力执行。这些教训,要引起我们高度的注意。
笔者在2010年9月13日—16日在成都参加“中国—东盟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研讨会”上,曾与日本山形县山形地区中心紧急医疗救援部主任森野一真博士作过交谈,随后邀他参加了11月19日—22日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等举办的“2010年中国·国际第八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森野一真博士在大会作了“日本紧急灾害医学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会后并陪同其参观了北京急救中心等单位,中日专家们对地震灾害的医学救援又作了较深入的、有益的、切题的讨论。
日本地震发生后,作为重灾区但又是作为伤病员集中救治区域的山形县,森野一真博士给笔者发来了电子邮件,对中国救援队到日本给予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报告了他的平安信息。我们立即复电表达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等同道们对日本发生地震的真情关切,对他及他的同事们的深切慰问和将尽力予以帮助。
3 沉淀思考
笔者作为一生在急救、复苏及灾害医学领域里的一名老“医学救援”工作者,参与了包括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的一些重大灾害事件的组织、实践与评估。而且十分幸运、愉快地与近些年崛起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的骨干们,由于在人文、理念、科技、运作上的共识,在事业上的紧密合作,共同为我国医学救援事业的创立发展起了一点促进作用,其中于唐山地震30周年即2006年7月创刊的《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些同道们的支持。
笔者和本刊副总编、武警医学院院长王发强教授(时任武警总医院院长)参加了中国国际救援队2001年4月27日的成立大会,奋力促进了医学救援队的建立、运行。本刊副总编、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教授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兼首席医疗官参加了印度洋海啸重灾区班达亚齐的救援,在国际急救领域里竖起了中国救援的旗帜。本刊编辑部主任、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教授,在汶川地震、海地地震和玉树地震等国内外重大灾害抢救中担任医学救援队队长,组织、实践着“救死扶伤”重任。本刊的多位理事(包括此次日本地震中我国派出的15人中唯一的一位医生)、救援队的骨干们在国内外重大灾害中都是战斗在第一线,他们在现场中实践,在著作中提升,论著与总结迅速地在本刊发表,及时地与我国医学救援的同道们沟通交流,反映“医学救援”这个全球崭新的学科的成就与进步。
本刊在创刊时,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现代社会早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我们生活的社区密集人群最易受到灾害的危害,需要依赖他人的资源来维持生存,依赖他人获得食物、冷藏、燃料、能源和公共卫生,污水物处理。人类比以往更不能自给自足,更加脆弱。这些脆弱的人群往往集中在高度危险的地方大城市,如果这些地方在海岸线旁,在海平面以下填海开垦的陆地上那么就往往成为易于发生灾难的地方。
这些年来,我们经历了,研讨着,展望中,…….。本刊发表的有关灾害医学救的述评、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这样的理念:越是现代化的人群,所 受灾害的危害愈重而复杂,救援开展愈难而艰巨。正如2000年10月11日时任联合国秘书安南在国际十年减灾(1990-2000)结束时的文告中所说的,“我们的世界比任何时候更容易受到灾害的伤害。灾害造成死亡的人数在不断加大,灾害的经济损失也迅猛的增长,作为一个国际社会,我们相当被动”。
本刊也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交往日益密切频繁,以及有些灾害并无“国界”的态势下,互相帮助,发扬人道,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已成为共识。如果说,当年因战争为救护伤病员创建了以战伤初级救护为主体的“红十字”运动,那么在20世纪末联合国提出的全球十年减灾的基础上,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严重的灾害挑战背景下,在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开头春季3.11日本大地震海啸(并且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核泄漏的新的特殊灾情)、泰国的洪灾南部几成泽国,我国盈江地震,缅甸地震(处在同一地震带)……。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提出,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医学救援”的理念与内涵来展开现场救援已成为全球化的趋势,一场“医学救援”的专业教育与公众培训的活动将要拉开序幕!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因此在抢救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经验的提升并形成理论远未进行。开了花未能结果,难为科学成果。相反,过分地寄情于“它山之石”,在一定程度上漠视我国自己的成就与进步,应引起重视并予校正。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公众人道精神感召下,在灾害发生后的迅速救援行动里,科学中夹杂了无序,激情中缺少了冷静,以致救灾中闪现了“舞台化”、“豪华型”场景的展现,应予警惕。
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而减轻灾害则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须的。日本对地震灾害基此,制定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开展了很多可操作性的专业及公众的工作。所以,“医学救援”不仅是在灾害发生过程中进行着,更要在灾害发生前的准备着。“关爱、保护生命,科学、有序救援”是医学救援的宗旨,是贯彻救援整个过程。当前开展先进的,规范的,适于国情的训练、演习十分迫切,选拔具真才实学,获得资质的师资至关重要;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计划,对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应急物流的制定以及评估体系的建立要尽快摆到日程。人类在灾害中取得勇于直面抵御的立扬,才能达到在医学救援中保护自身尽量减少伤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