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8日
科普动态科普动态

“科普中国”:普及急救,科学救命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9-05-22     分享:

“科普中国”:普及急救,科学救命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急救、复苏、灾害医学救援传播专家团在首都国际机场举行“心肺复苏与自动除颤系列科普传播活动”侧记

 

 

李宗浩会长宣布活动开始

 

活动现场

 

    初冬阳光,明媚温暖。驱散雾霾的天气,给人带来好心情。12月4日上午,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大厅里,洁净的地面上摆着几排心肺复苏的“安妮”模型,十多个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以及几副脊柱板。十几位身着红色“机场急救”服装的首都国际机场医院的医生护士们,正在忙碌而有序的一批批地给前来学习心肺复苏、心脏自动除颤的机场工作人员和旅客,讲解知识和演示操作。

    被誉为当今世界“第一救命技术”——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的联合使用,使公众能够享用到最先进的医学科研成果,切实保证在医院外的各种环境、公共场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时、有效地展开自救、互救行动,最大可能地挽救生命。

    按照中国科协的“科普中国”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实现,2014年12月4日,由中国科协“全国急救灾害医学首席传播专家团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教授带领的团队举办的“心肺复苏与自动除颤系列科普传播活动——首都国际机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科普演示活动”,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展开。

教员在为参加训练的人员做心肺复苏技术及AED的使用示范

 

李宗浩会长、金辉副秘书长等专家指导学员操作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中国客流量最大、全球客流量排名第二的机场。客流量很大,是各种急危重症的易发区域,因此,在首都机场特别是T3航站楼,对工作人员和过往旅客进行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普及意义极其重大。

    为保证此次活动的科普效果,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出动专家及工作人员10名,首都国际机场医院抽调有经验的医护人员10名,以及先进新型的心肺复苏模拟人8个,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模拟机8台,脊柱板2副等基本急救装备,机场组织了服务在候机楼的12个部门的数十名工作人员接受训练,因为他们是日夜直接接触巨大客流人群的“第一目击者”。

    活动首先由李宗浩教授和首都国际机场医院刘兆祺院长简要地介绍了此次“科普中国”内容,随即专家们结合模型讲解了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以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技能,反复规范演示。在专家的指导下,为达到听懂、学会的目的,候机楼、贵宾室、安检等十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分批组、规范有序地接受了培训和练习,按照技术操作标准和要点,一遍遍的熟悉、改进,直至完全掌握,从而达到正确的使用。

    过往的旅客见此情景也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甚至还有两位儿童也跃跃欲试地在心肺复苏模型人上练习心脏挤压。旅客们对于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更感新鲜。当他们获知这是心脏猝死在现场及时使用有“起死回生”功效的仪器,更是练习不停,并且一再问道,我国何时能出台急救免责法律法规。我国心肺复苏医学的先驱者李宗浩教授及专家们不辞辛劳,一遍遍一次次地耐心讲解和演示,得到大家的好评。现场学习气氛热烈,普及效果很好。旅客们说道,没想到这次在首都机场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最后,首都国际机场医院刘兆祺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像心肺复苏、自动除颤这样重要的救命技术在人流高度密集、行色匆匆的人群,在机场、地铁、高铁等公共场所普及是十分重要、必要的。作为专业的医务人员能为此尽一点力十分欣慰,觉得是一种责任。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单位支持这样的科普活动,有更多的专家作这样规范的培训,有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参与。

活动参与人员合影

 

 

    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