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急救概念急救概念

对我国目前开展“生命链”之评估

   来源: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发布时间:2011-04-21     分享:

  “生命链”是当今国际权威专家们公认的现代急救的精辟理念和极其重要的科学内容。它不仅是作为一种与传统的、被动的、简单的救护(以及通常并仍在发生重要影响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为主的传统救护内容)理念和科技内容、方法上的根本性划时代的突破,而且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重大突破和发展,而是以人们生活、工作等环境为基础,从现场的实际出发来及时有效地开展现代先进的抢救。将科学技术、医学救援紧密地结合、服务于当今文明国家、社区民众的生活和工作。所以,自1992年国际急救界从学术上正式提出后,很快得到不少国家专家学者的认可与赞同,随之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的广泛响应与实践。

  我国随后不久于北京行业学术界引进了“生命链”的概念,1998年国家继续教育项目作了专题学习、研讨,此后有关专著及科普文章均在重要报刊发表并受到重视,但实践这一观念,困难较多,然而毕竟已在起步。

  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生命链内容中的四个早期,环环关系到国民的生活、工作,不仅在城市常态下,也反映在非常态下,尤其在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下,城市社区的秩序、民众生命健康的安危。生命链每一环的保障以及顺利地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得以政府的支持,得以专业急救部门的认同与实践,得以专家的指导,得以民众的参与,才能付诸实施。

  生命链的第一环早期通路,简言之,是打通呼救电话。但真正有效地“通路”,该城市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现代的“城市紧急医学救援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EMS),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呼救号码”。这个呼救号码应该是集警察体系处理社会人身安全的,集消防体系处理灾害火警的,集医疗体系集生命健康的。也就是说,呼救号码是一个,因为现代生活模式,发生紧急情况时往往需要同时上述三个部门(警、消、医),或二个部门的协同进行。

  实践证明,如美国统一使用“911”,日本使用“119”,我国香港特区使用“999”,是十分便利而有效的。目前我国如北京,使用匪警110,火警119,交通意外122,医疗急救120、999。所以启动第一环的“打电话”急需进行改革,应统一为一个号码。目前在此问题上,有些人(尤其是主管部门的领导者)对使用统一号码心存疑虑,认为不便于“对口”,会耽误时间,坚持认为应分门别类,这实际上是对统一号码的认识不清楚或是“部门利益”的驱使。

  统一号码接收,十分方便,根据呼救要求派出不同的救援。随着社会社区、生活工作模式改变,医疗急救的同时,有一部分还需要消防部门(救险脱险)出动,这样可同时派出二类救援。一些火灾现场或暴力事故现场,往往需要警察、消防、医疗救援同时出动。所以,国务院领导人对“统一为一个号码”予以充分肯定,并且在召开省市、有关部门及专家会议上基本都赞同我国应尽快“统一号码”,在具体处理上即是“统一接警、分类处理”。并已在一些城市开始采用,推广较快。这是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通行的一个救援号码尽快接轨,有利于抢救的重要举措。

  重要的是,呼救电话打出后,授理呼救系统反应是否灵敏、派出救护力量是否及时、派至离现场是否为最近的急救网点,是花了多长时间到达现场。这是第一环的核心,是重要的时间指标。所以,专家们又把“早期通路”称之为“早期城市社区启动EMS”更为确切。

  如果,城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很不健全,急救网点廖如晨星,或者虽谓“网点密集”,但网点无标准、无规范要求,甚至把急救中心建成医院模式,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医院内的建设。或者虽然名为急救网络系统,但无标准无规范,即使有数以十计的急救站、点,仍然成为“空架子”。所以,对“EMS”必须予以评估,尤其是对第一环起点的评估。

  北京的“EMS”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北京市政府明令是要建立急救网络,缩短急救半径,做好院外急救,加强民众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和开展科研工作;并指出千万不能把急救中心办成医院。这是十分正确的,是完全符合现代急救医学规律的,尽管当时“四个早期”在国际上还未正式系统问世,却已具备生命链的基本要素。这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一些首都、大城市中,北京的理念、政府的行为也堪称为十分先进的。

  可惜,在实际运行中,却把急救中心长期办成了医院模式,有违初衷。在中央,北京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取有力的措施下,急救中心2005年4月才实行部分功能转型,撤消了病房。应该尽快地按照科学规律建设现代化、适应北京、符合奥运会要求的首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前车之复,后车之鉴”必须重视,在急救体系建设、急救网络的形成中,必须要有科学决策要有科学评估,主管部门、实施机构必须要有高度的对城市安全、奥运负责的科学、人道精神为之。